乡村像一本打开的书那些犬牙交错的衡宇是充满乡村的诗行而字里行间的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温暖的家——题记壹在二叔家里的供桌上,看到一本《李氏家谱》,是用旧的棉纱布制作,封面显得泛黄而沉旧,有些页面已被催成玄色,四角边头发毛,略显破烂,看来是有些年头了。听叔叔说,这本家谱是民国初年重修的,只纪录了我们这一支系,大族的家谱在文化大革命已经烧了。一并烧去的,另有李氏祠堂,砖瓦木料也被改建了学校。
而这本则是被当大队干部的二叔从“文革”之火和“扫四旧”余烬中抢救出来的。小心翼翼的翻看,家谱是一个名叫杨羽士的门生用工致的小楷书写,笔力充沛,笔势圆活。一笔一画的记载着我们这一家族从明代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自山西大槐下迁徙至今,已整整十七代人的生命轨迹。
固然迁移的原因,家谱并没有记述,有的说瘟疫,有的说洪水,有的说战争,有的说是发配,到底为什么,没去考证。其实,所谓的家乡原本都是他乡。十七代人的历程,骨子里、血液中,早已成为地隧道道的西北人。
祖宗们就活在这家谱里。这家谱恰如一棵生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每一根枝干、每一片叶子——包罗生长着的和已经飘落的。从这本家谱里,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上姓甚名谁,终于知道了我的乡村降生的大致年月。轻轻地翻着,似乎一个个祖先,一辈辈地向我走来。
当初世祖李茂林来到祁连山下的这个地方时,几百年前的田野,一定沒有现在这么平整,一定是荊刺丛生,雚木盘缠,有乱石虎踞龙盘。一定有张牙舞爪的野生动物横行,有食肉野物威胁人的生命。在一个太阳喷薄而出的早晨,他携妻带子,从山西大槐树下聚集,一步步来到这里,选择这片阵势开阔、土地平坦、水源富足的地方,就地打了几孔窑洞,以勤劳的双手,世代耕作,繁衍生息,延续着古老的农耕文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起房造屋。自此之后,人口逐渐增加,屋舍越修越多,家大了就分出了无数个小家,乡村便形了。固然一同来的人姓氏各异,张、王、李、赵、陈、周……都有。
由于居住疏散,当初不像今天这样分村分组来界别,先人们为了利便交流,便凭据各自居住的地方,以姓氏和地形地貌来命名。如李家庄、滕家庄、赵家庄、张家庄、杨家庄、张家沟湾等等……普通的家族注定只能在这贫瘠的土地里做普通的官。
前后十七代人,没有出过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最大的也只当过一县之长,那还是近代的事。翻着这泛黄的册页,寻找着先祖们纵横交织的眼光足迹,读着许多已经终结的记载,眼前似乎又幻化出无数个模糊的影子,他们在荒草地间,独家筑屋造房,垦田播种,生育繁衍。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土地翻了一回又一回,劳累也罢,辛苦也罢,祖辈们的希望总是永存的。
当房舍上的炊烟陪同着暮霭徐徐升起一天的劳累便随着夜色飘散,便有了田野里荷犁而归的悠扬歌声,有了饭桌上愉快的谈笑,有了幸福的红烛,也有了大树下,院子里不停如缕的憧憬。一部家谱,就是一座人物画廊,就是隔世的脸谱。我们的这本家谱,记述的很是简朴,只是在每一个先人的后面,写着生卒年月、葬地及娶妻李X氏,阳春几何,后人几个,依次是……。这本家谱里记述的第十二代人之后的族亲,我几多有些知道,第十二代之前的祖辈、只能在这本宗谱上寻获得他们的名字及一些片言只语的生平事迹了。
富厚而漫长的一生,浓缩成几十个字。简朴而单调,丝毫看不出批驳。但相隔几百年后,脉络依旧清晰。
固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辈辈人走了,一辈辈人又来了,发生在祖辈间许多人生故事,许多都湮没了。代代口传残存下来的,依旧按各自的情节生长着、铺陈着,大多则被岁月风干在了厚重的历史灰尘之中。翻完家谱,我心情极重,感伤不已。时间,盘旋:已往的、现在的、另有未来的……家谱依旧会忠实的记载。
贰这是一个位于祁连山脚下的小小乡村,行政区域为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村××社,东走十余里,就是山丹县马营乡,南行十余里就是青海省祁连县地界,工具南北划分漫衍着西村、张庄、杨庄、下李庄、滕庄等大巨细小的乡村。阵势南高北低,呈扇形漫衍,乡村工具各有康沿河、月草沟两条季节河围绕。
康沿河西则是国道227线,是连贯甘、青的交通要道。公路双方是崎岖巨细纷歧的田地,土质不肥沃也不算贫瘠。由于旱地多,水浇地少,收成年年纷歧,被雨水左右。
乡村不管巨细,都有它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历史洪流的一朵浪花。我的乡村也是一样,近六百多年的时光刻写了来来往往的诸多历史故事,也根植了久远的农耕文明。
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侧耳听,似乎依然有战马嘶鸣和战鼓声声传来。从乡村南行十余里地,就是甘、青两省接壤之地扁都口,历朝历代都在此设置关卡,有驻军戍边,战事也颇为频繁。
从《李氏家谱》和《民乐史话》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纪录:清初,王进宝鞭扫大草滩;同治四年,鄂博回民起义,马营墩把总马林响应,于当年三月攻占永固镇。八年正月,又袭扁都口。十年十二月,再次攻占永固镇。
十三年头,近万余回民再袭扁都口,占领永固镇,攻破洪水城;民国十五年六月,凉州镇守使出逃,甘州镇守使带兵东征,士兵叛变,遂成土匪,并裹挟青海淘沙工攻击大马营,占领永固,进而攻破洪水城,所有店肆、民户被洗劫一空。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一月,土匪复袭,攻占民乐县城南大部,县城遭劫,近六百人遇难;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马(马步芳、马仲英)鏖战。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马再战,死伤万余人;民国26年(1937年)2月,红西路军浴血民乐;1949年9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第2军从西宁地域向北迂回,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祁连山,从扁都口鱼贯而出,解放民乐县全境。历次战事,乡村都没能幸免。
本文关键词:我的,乡村,简史,乡村,像,一本,打开,的,书,华体会体育app官方下载
本文来源:华体会体育-www.host73.com